南朝吴均太极拳调和自然之力平衡身心之道
太极拳,探索身心之和谐与自然之平衡。在运动生物力学中,平衡不仅涉及重心的稳定,还需考虑体内外的协调。我们研究太极拳时,便应深入理解这一理念。
平衡的本质是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既能引起运动又能达到静止状态,这种平衡是相对而言、暂时可得。这与动静之间的关系——动是绝对,而静是相对——紧密相连。
重心,即物体各部分重力的合力所在,是身体稳定的关键。每个肢体都有其局部重心,而整个身体的重心位置通常位于脐下第三骶椎前方七厘米处,这一位置会随着呼吸、血液循环等变化而微变。当进行太极拳推手时,如果对方失去局部或全身重心控制,便提供了发挥力量和技巧的机会。
局部平衡与整体平衡同样重要。骨骼、关节和肌肉共同构成一个杠杆系统,其拉力的矩必须与重力的矩保持平衡。而为了维持物体稳定,所有作用于其上的外力必须互相抵消。这三种不同情况下的平衡状态分别为:随遇平衡(如球滚动)、稳定平衡(如不倒翁)以及不稳定平衡(如在下支撑的情况下)。
保持稳定的条件包括肌肉收缩力、支撑面大小以及角度大小。这些条件决定了身体在不同方向上是否能够保持稳态。在练习太极拳架子或推手时,要灵活运用这几点,以实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
太极拳作为中国武术中的一个流派,不仅融合了文化哲理,也要求智慧思维并开发右脑功能。因此,在练习中,不仅要注重姿式低,更要注意到支撑面和角度,以及如何在变化中寻求和谐。此乃“舍已求人”,“后者先”,彼不动己也不动”的战略思想,是通过不断实践来领悟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