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澄民国学生装的诗意翅膀
吴澄,字幼清,晚字伯清,以草庐先生自号,是江西崇仁(今崇仁县)人。他在20岁时中举乡试,一年后又考取会试。回家后,他致力于教学和著作,深受当时学者尊敬。他的主要作品有《吴文正集》、《易纂言》、《礼记纂言》等。
吴澄的家庭环境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祖父吴择是一位文学家,对诗歌和天文星历颇有研究,而父亲吴枢则以其诚实谦逊和乐善好施闻名于世。在家庭教育方面,尽管母亲游夫人担心儿子过度学习可能损害健康,但她仍然支持儿子的求学热情。
从小就表现出超群特长的吴澄,在5岁时便开始接受私塾教育。他不仅勤奋,而且拥有强烈的求知欲,这使得他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当他10岁的时候,他已经能熟背“五经”,并且能够写作进士赋。此外,他还曾多次参加邻村课试,都名列前茅。
随着年龄的增长,吴澄对朱熹的理学更加感兴趣,并致力于学习《大学》、《中庸》等书籍。他通过不断地诵读这些经典,最终达到了理解它们精髓的地步。在13岁时,他开始广泛阅读诸子百家的书籍,并且能够熟练地回答售书人的提问,这表明了他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景定四年(1263),15岁的吴澄决定专注于圣贤之学,并将朱熹的话语作为自己的生活准则。他创作了一系列箴铭,如《勤铭》、《谨铭》,以此来激励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这些箴铭反映了他坚定的信念,即通过不断地努力可以达到高尚的人生目标。
总而言之,早年的苦行与自我修养为后来的儒学大师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段经历也证明了一个人若想实现自身价值,就必须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和正确的人生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