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名人章太炎的墨宝
章太炎:国学名人的墨宝与思想
章太炎,字枚叔,号太炎、膏兰室主人,生于1869年1月12日,在浙江余杭的一个书香门第。他的早年生活和教育深受祖父和外祖的民族主义影响,他对满清统治持批判态度,这种观念贯穿了他的一生,并在后来与《春秋》的夷狄观以及西方的现代民族主义相结合。
1891年,章太炎进入杭州诂经精舍学习,与俞樾、谭献等人为师。他关注经学和子学,对“今古文”界限有初步认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完成了《膏兰室札记》、《春秋左传读》等作品。
1894年的甲午战争后,章太炎支持强学会,并通信与康有为。然而,由于不满康有为建立孔教自称“教主”,遭到康氏门徒攻击,被迫离京返乡。此后,他与中体西用的王文俊、宋恕、陈虬等人交往,为《实学报》、《译书公会报》撰稿。
1898年春,章太炎受张之洞邀请筹办《正学报》,但不到一个月即离开。七月,他任《昌言报》主笔发表了多篇文章,如《商鞅》、《弭兵难》、《书汉以来革政之狱》,这些文章显示出其排满立言的立场。
戊戌变法后,章太炎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便携家避难并任职于日本。1900年的义和团事件发生时,他回到上海参与救亡图存活动,并在苏州出版了自己的著作《訄书》(即现在所说的“民本”思想)。
1901年至1902年间,因反对恩铭等人的压力,又逃往日本,此时他开始接触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及文字科学,对中国近代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在此期间,他修订了第一版的《訄书》,并计划撰写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全新的史著——《中华解”。
返回中国后的几十年里,章太炎继续发表各种政治评论,并参与组织同盟会,最终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他以其极端排满立言而闻名,同时也受到过当时其他重要人物如梁启超、高尔基等人的尊敬。
晚年的章太炎主要致力于国语运动,其著作中提出了许多创见,比如将汉语作为一种独立语言进行研究。他还曾主张回归民间办学和传统教育方式,以达到提高国民素质的目的。
1936年6月14日,在抗战前夕,不幸去世,但他的遗产对于中国近现代史乃至整个东亚文化领域都具有深远影响。这位伟大的思想家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丰富多彩的人生,也是我们可以不断探索和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