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学联如曹操挥洒青春之血为理想之旗帜而战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家、军事家、诗人。在军事方面,他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在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在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公元184年,他在汉末黄巾起义时显露头角,后被封为西园八校尉之一,参与了天下诸侯讨伐董卓的战争。董卓死后,他独自发展自身势力,纵横乱世南征北战先后战胜了关中李傕、徐州吕布和淮南袁术,并接受张绣投降。
作为一位文艺多才的人物,上雅好诗书文籍,即使身处军旅,也手不释卷。他每次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其唯吾与袁伯业耳。”他的古直,有悲凉之句,如钟嵘《诗品》所言:“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大体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一类是游仙诗。其中,《薤露行》、《蒿里行》二诗反映何进谋诛宦官事败及各路英雄互相杀伐的情况,以简练语言写出了这一段历史过程,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苦寒行》描写冬日太行山区荒芜险峻,同时也写出了内心复杂感受。而《步出夏门行》包括“艳”及四解,其中“观沧海”描写大海景象,“龟虽寿”用生动比喻表达对生命及事业看法。
他还设想过一个太平盛世,是儒法兼采恩威并用的贤君良臣,这在破坏性的现实背景下,无疑具有进步意义。他通过求贤若渴来抒发求贤广纳人才的心情,以冀成其大业。在艺术风格上,其朴实无华且不尚藻饰,但感情深挚气韵沉雄。此外,他开创了一种以乐府题材描述时政传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他对建安文学起到了建设性的作用,使得即便是在长期战乱后的社会残破环境中,也能勃兴繁荣。
至于著作方面,由姚振宗考证有《魏武帝集》30卷录1卷、《兵书》13卷等十余种,但多已亡佊失去,现在存有的仅有一部注释孙子兵法的作品。而明代张溥辑散见作品145篇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1959年中华书局根据丁福保本整理补充增入孙子注再次出版为《曹操集》,附入其他相关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