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国学大师在社会的影响力
鲍防(722—790),唐代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字子慎,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诗才著称。出生于襄阳(今湖北襄樊),在天宝十二年(753)中举进士第,随后授予太子正字一职。他曾担任过浙东节度使薛兼训的从事官,并历任尚书郎、职方员外郎等职务。在德宗朝,他又先后担任京畿、福建、江西观察使、礼部侍郎以及京兆尹等重要官位,最终以工部尚书的身份退休。
在他的仕途中,鲍防与严维等人共同编纂了《大历年浙东联唱集》,并与谢良辅合称“鲍谢”,成为当时越州诗坛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治理风格受到了人们的赞誉,被认为不减龚自珍和黄庭坚之流,而他对人才的赏识也令人钦佩,如穆质和柳公绰等都因他而得以扬名。
然而,当面对一次严重旱灾时,他提出了一个勇敢且创新的建议,即免除三公之职,并将弘羊烹刑,这一建议虽然未被采纳,但却显示了他对国家大计有着深刻思考。当时独孤愐想要按法治罪,却遭到鲍防反对,他说:“让上闻所未闻,不亦善乎?”这番话深得帝心,因此他被授予高官,并继续担任御史大夫直至贞元元年。此后,他又因策定穆质、柳公绰等人的美好品德而受到奖赏,最终因为工作累积致病去世。
除了政治成就,鲍防也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家,以其优美的情感表达和严谨的风格,在国音传统中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作多数是基于实际生活中的感慨,用来讥讽社会弊端,是那时代文学界的一股力量。他与谢良辅相交甚好,一同被尊称为“鲍谢” Poetry Duo,有作品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