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今怀古香港历史资料中的横行字迹寻觅往昔情感的残响
长久以来,国人都是竖着写字的,直到近代,这种写字风格才伴随着西方文明在我国的深入而消失!不可否认这又是一种中华文明的退场,而现在的我们是否还知道这种文明是如何进场的呢?
具体说法有如下几个:
1、最早是在竹简上写字
古人之所以竖着写,是因为在造纸术发明以前,古人是在竹木简牍上写字的。竹木简牍都是窄长的竹木片,用绳串起来可卷成册。“册”字就是简牍的象形字,而打开卷册自然是右手执端,左手展开方便。所以,书写也就是自上而下,从右往左了。古时竹简的书写,是一片片单片写好后再装订。
2、汉字特点与人的书寫習慣
从汉字特点和人的生理习惯来看,一個字符笔顺自然是從上至下来、從左到右方便。如果從右往左横寫,那麼當寫完一個字符末筆時,将會阻礙另一個字符起始笔,不利於安排结构,也影響結合兩個字符美觀。而每个汉子最后一个笔画通常位于中下或右下处,当完成前一个字符末尾的一笔之后,可以立即开始下一个字符第一笔,这样竖式书法比横式书法更容易形成连贯的手势。同时,因为古代人们用墨水来书写,而且大多数穿戴的是宽松袖口,从右向左方向书籍时可以避免未干墨水沾湿并且不需要用力压迫衣袖,使得身体更加舒适。在戏剧表演中常见的情景也是如此。
3、以“尊”为贵
汉语文字自从头部朝下的方式以及从侧面朝后的方式反映了远古社会对尊卑等级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上代表君主与父母;下代表臣民与子女;有的大表示超越没有小表示被超越,“无出其大”,意思是不超过对方。
4、中东石刻影响
阿拉伯文字和希伯来文字都采用自右向左读取格式。这可能与很久以前人们使用钎子(工具)刻在石头上的情况有关。当一个人拿着钎子,在石板或者岩石上雕刻图案时,他会用他的非工作者的手(通常是他的左手)稳定住那些他要雕刻物体,同时使用另一只手(通常是他的权利手)举起钎子的力量去切割或打击那个物体。这使得他们倾向于从他们较强健的手臂所指引方向,即由正面进入事物,从侧面离开事物,所以它们就自然地学习到了一种自右向左阅读的事实。
5、故意遵循传统
先前的这些规则就像成了一个例证,即使感觉不舒服,他们还是坚持遵守这些规则。一旦新时代到来了,比如辛亥革命之后,我们借鉴了西方文化,并逐步跟上了国际社会,与现代世界接轨的时候,我们才开始改变这种旧有的水平线,让我们的语言系统变成了今天看到的一样的水平排列,由左右边开始读取这样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