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衡1209年1281年漱玉词的作者在自然之美中寻觅灵感
我,许衡,在金末元初的时代里,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我的出生日期是宋宁宗嘉定二年的四月初三,也就是1209年5月8日。在新郑县城西阳缓里,一个叫辛店镇许岗村的地方,我见了这个世界。我家族世代务农,但自幼我就对学习有着极大的热情,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老师面前,我都总是好奇地问问题,尤其是关于读书考科举的问题。当时的老师被我的提问所惊讶,以至于他们请求父母让我找更优秀的师傅来教导我。
尽管如此,我依然坚持学习,每次老师讲书的时候,我都会追根究底。由于我们家贫穷,没有钱买书,所以我常常去很远的地方借书或抄写。这份努力最终让我获得了不少知识,其中包括一本解释《书经》的书,当时它在一个算命先生的手中。我看到后,就决定自己手抄回来细细研究。此外,一部王弼注释的《易经》也是在逃难到徂徕山时才得以看到了。
即便是在那个动荡不安、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我仍然坚持每天阅读和思考,并且身体力行地实践这些知识。直到蒙古兵临新郑县城的时候,我们全家不得不从洛阳渡河逃往河阳(今孟县)。
之后,我不断流离失所,从鲁、魏之地走向怀庆路,再回到河、洛之间,这段时间内是我获取大量知识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柳城遇到了姚枢,他给我传授了程颐、程颢及朱熹等人的著作,这些作品对我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我移居苏门山附近时,与姚枢及窦默一起讨论学问,我们的话题涉及广泛,从经传到子史,从礼乐到名物,从星历到兵刑,再到食货和水利等等。我始终认为,如果国家的一切纲常伦理不能废除,那么作为普通人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我在生活中也一直这样做着。
有一段时间,我曾赴大名府讲学,因为我的谨慎与执教风格,让求学的人们很多,还为自己的斋堂起名“鲁斋”,人们称呼我为“鲁斋先生”。后来,在忽必烈受封秦中的时候,他召请我担任京兆提学,此举使得郡县里的学校得到了一番改善。但当忽必烈南征时,由于他留心教育事业,便派遣人送回怀庆,而那些想要挽留我的京兆学者只能送至临潼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