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河南豫剧打金枝演绎索海燕
的艺术探索与挑战
在河南省近二百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中,有一个成立于1999年的民营剧团,八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广大城乡,演出2500多场;八年来,他们由刚开始只能演出四、五个剧目,到现在能演出20台不重样的大戏;八年来,他们从建团之初只有十几个戏箱的物资,发展到现在拥有90多个戏箱的演出装备;八年来,他们还清了筹建剧团时的数十万元借款,而且有了资金积累;八年来,他们在曾经演出过的地方留下了很好的声誉,有的台口已经成为他们经常演出的基地……这个剧团,就是以青年表演艺术家索海燕为团长的河南海燕豫剧团。担任外交事务团长的是她的丈夫冯顺英。
自幼就是小戏迷
索海燕(图)是河北省磁县人,生于1967年。此地临近河南安阳,生活习惯同于豫北,老百姓爱看豫剧。索海燕自幼就是一个小戏迷,她做梦都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她还记得自己上小学的时候,就会站在电线杆旁边听广播里的京韵曲,每当听到那熟悉的声音,她就沉浸其中,如痴如醉,不知天日。她对音乐充满了热情,对舞蹈也抱有一种无比的情感,在学校里她总是被称作“文艺尖子”。
1976年,当时10岁的小女孩被邀请进入磁县专门培养优秀儿童歌唱家的“磁县少年儿童合唱队”,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她的命运。在那里,她遇到了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和文化环境的人们,这些不同的灵魂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使她更加坚定了追求舞台上的梦想。
1981年,在经过六年的磨练之后,由于她对音乐和舞蹈表现出的超凡才能以及勤奋学习的心态,被选入北京中央乐院附属学校,这是一所专门培养音乐人才的地方。在这里,她学到了更多关于音阶调性等高级知识,并且通过不断地实践,让这些理论知识变成了自己的第二天性。
1985年的春天,一位来自上海的大师带着他的学生们访问北京中央乐院附属学校。当时12岁的小女孩被邀请去观摩他们的一次公开课,那一次见闻深刻地影响着她的心灵。后来的几十次相互交流,最终促使她决心要走向更宽阔的地平线——加入上海市人民公园内的一个专业曲艺社。在那里,她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也找到了自己想要追寻的事业。
1992年的夏季,当30岁的小伙子准备步入婚姻殿堂的时候,他却意外地收到了一份令人震惊的消息:他将要离开自己所钟爱已久的地方——上海市人民公园内的一个专业曲艺社,而前往位于中国中部偏北的一座古老而神秘城市——济源市,从此,他将踏上新的征程,为这座古城带去一份别样的文化风情。
1999年的春天,他终于勇敢地迈出了开创新时代的人生一步。他不再是一个普通的人物,而是一个拥有巨大野心并愿意为之努力工作的人。他知道,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他必须面对最艰难的事情,即建立起一个能够承载他所有梦想和理念的地方。而就在那个时候,一群志同道合又有才华横溢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与他共同迎接未来的挑战。这就是著名的“海燕”故事,它讲述的是一个人如何用坚持不懈和无畏前行的心态,将个人激情转化为社会价值,并最终成就了一段传奇性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