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衡漱玉词作者古人也从1209年走过到1281年的岁月留下了许多诗篇其中漱玉词最为人称道
许衡:金末元初学者,教育家与理学家的光辉
从1209年走过到1281年的岁月,留下了许多诗篇,其中《漱玉词》最为人称道。许衡于金卫绍王大安元年(宋宁宗嘉定二年、元太祖四年)四月初三(1209年5月8日)出生在新郑县城西阳缓里(今辛店镇许岗村),祖籍怀庆路河内县沁北村(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北鲁村)人,后为避战乱,许衡父母才迁居到新郑。许衡家族世代务农,但自幼勤读好学,他的天资聪颖,让他七岁就入学学习,并对老师提出了深刻的问题,如“仅仅是这样?”这让老师惊叹不已。后来,每次讲书时,他总会追问问题,以至于老师说:“令郎聪敏过人,我不能胜任,请别求名师。”辞馆而去。他连换了三位老师,最终自己努力学习,不断借阅和抄写书籍,最终成为了一位有远见卓识的理学家和教育家。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位坚持不懈追求知识的人形象。
天兴二年的蒙古兵临新郑县时,他同众人渡河经河阳返乡。这之后,他不断游历,在不同的地方结交朋友,与他们共同探讨经传、子史、礼乐、名物等多方面的知识。在苏门山时,与姚枢及窦默讨论学问,更是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他曾说:“纲常伦理国家一日不可废,如果在上者不履行,我们一般人也要履行。”这一点体现在他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上,也体现了一个真正爱国爱民之人的精神。
元宪宗四年的忽必烈受封于秦中时,召许衡为京兆提学,这份信任让他有机会广建学校,为当地乃至整个国家培养更多人才。当忽必烈南征时,许衡返回怀庆路,但他的影响力已经深深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无论是在教书还是实践中,都展现出了他的一贯态度——坚持正义,对待事业认真负责,无私奉献社会。这一切都成为了他作为一个时代人物所留下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