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画坛巨擘石涛(16421708)
石涛,清初四僧之首,1642年至1708年间活跃于中国画坛。出生于广西桂林,祖籍安徽凤阳,小字阿长,以大涤子、清湘老人等多种别号闻名。他是明靖江王朱亨嘉的儿子,与弘仁、髡残、朱耷并称“清初四僧”。
作为一位重要的艺术家和理论家,石涛不仅在绘画实践中不断探索与革新,还对艺术理论有着深刻的见解。他早年因遭变故而出家为僧,在安徽宣城敬亭山广教寺居住了一段时间后,便开始了漫游生活,用卖画维持生计。他的早期作品受到了宋元时期山水画家的影响,他的风格特点是疏秀明洁。而在晚年的创作中,他用笔更加纵肆,有时墨法淋漓,对格调也有很大的变化,但他尤其擅长册页小品,并且精通花卉和人物绘制。
除了油墨技艺外,石涛还擅长书法,并能吟诗作文。他留下的著作包括《苦瓜和尚画语录》,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绘画的一句名言,如“一画论”、“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然而关于他的确切死亡日期存在争议,一般认为他约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去世,大约七十岁左右。
尽管有关石涛一些具体事迹仍然模糊,但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被视为黄山派中的领军人物之一。在康熙皇帝南巡期间,他曾两次与皇帝会面,并通过诗歌记录下这段经历。此后,他定居扬州直至逝世。他的山水画充满了写生的真挚感受,以及哲思感情相互融合的灵魂气息,使得每幅作品都具有生动自然又抑郁沉雄的情怀,是中国美术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