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风云许衡1209年至1281年的历史巨擘
许衡——金末元初的智慧领袖与教育先驱
在1209年的一月初三,许衡诞生于新郑县城西阳缓里,这个小村庄如今已被时间和历史吞没,只留下了许家的故事。他的祖籍是河内县沁北村,那里的山水依旧静默着古人的足迹。为了躲避战乱,许衡的父母带着他搬到了新郑。
从小,许衡就展现出了非凡的聪明才华。他七岁那年,就开始学习书写,在老师们眼中,他的问题总是那么深邃,让人不得不惊叹。在经历了几位老师后,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学术导师,对于那些传统知识,他有着一颗求知若渴的心。
虽然家境贫寒,但这并没有阻止他追求知识。他常常借书、抄书,以至于有一次看到算命先生手中的《书经》解释,便立刻用心抄录下来,并细细研究。直到逃难到徂徕山时,他才得以读到王弼注释的《易经》,这是他学术道路上的又一重大发现。
即便是在那个充满战争和动荡的时代,许衡仍然坚持日夜研读,不仅如此,他还身体力行地实践自己对纲常伦理国家观念的理解。在天兴二年的蒙古兵临新郑时,他同众人一起渡过黄河,从洛阳返回乡土。
随后的岁月里,许衡辗转于鲁、魏之地,在魏三年后,又回到怀庆路。这期间,他阅读了程颐、程颢及朱熹等大师的著作,从中获得了宝贵启示。此后,移居苏门山时,与姚枢及窦默共同探讨学问,他们的话题涉及广泛,从经传到子史,再到礼乐、名物、星历、兵刑乃至食货和水利等多个领域。他的言论总是深刻而富有见识,如同当代的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
在一次赴河北大名府讲学时,由于他的恭谨执教风格,以及严谨治学态度,大量求学者聚集而来,并为其斋堂匾额题字“鲁斋”,人们尊称他为“鲁斋先生”。1254年,当忽必烈受封秦中的君主后,便召请许衡担任京兆提学。这段期间,尽管忽必烈南征归来,而京兆地区的小说家们极力挽留,但最终还是送走了这个对教育事业贡献巨大的人物,让他回到了怀庆路上的人间烟火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