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许衡就像一道璀璨的明灯照亮了1209年至1281年的岁月他的一生是对智慧和公正的最好
许衡,金末元初的杰出理学家与教育家,他的生平如同一盏照亮中国历史的明灯。1209年5月8日,许衡在新郑县城西阳缓里(今辛店镇许岗村)诞生,祖籍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北鲁村。由于战乱,他的家族迁居至新郑。在务农世家的环境中,许衡自幼勤奋好学,其聪颖之才让他在七岁时便能够入学。他的求知欲望远超常人,当老师回答考科举是学习书籍的目的时,他进一步追问:“仅仅是这样吗?”这份执着和深邃使得每位老师都对他感到惊叹,最终三位老师相继辞职。
长大后,尽管家境贫寒,没有足够的钱购置书籍,但许衡仍然不懈地借阅并抄写书籍。他曾经在一个算命先生处看到《书经》的解释,便亲手抄录回来细心研究。此外,在逃难途中,他还幸运地获得了王弼注释《易经》的宝贵资料。
即便是在兵荒马乱之际,许衡依然坚持不懈地阅读和思考,并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他不仅关注理论知识,还涉猎军事、法律等多方面知识。在天兴二年的蒙古侵袭下,他随众人渡过黄河回到故乡后,又先后来到鲁、魏地区,并频繁往返于河南与山东之间。在柳城期间,他从姚枢处获取程颐、程颢及朱熹著作,从而受益匪浅。
移居苏门山附近时,与姚枢及窦默共同探讨各种学术问题,他们的话题涵盖了广泛领域,如经传、子史、礼乐、名物等。许衡坚信纲常伦理国家不可废,如果统治者不履行这些责任,那么普通百姓也应尽力维护秩序。这一信念他践行到了实践层面上。
作为“鲁斋先生”,他因恭谨执教而受到学生们的尊敬,有许多人前往学习。不久之后,被忽必烈召为京兆提学,将学校建设推向全新的高度。当忽必烈南征时,許衡返回怀庆,而留在京兆的一群学者无法挽留,只能送至临潼见离别。这段辉煌的人生历程,为中国文化发展贡献了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