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讲义探究万历时期的荒怠与书籍收藏明朝那些事儿7本与9本的区别
我要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明朝衰败征兆的故事,这个故事到达了万历时期的定数。在这段历史中,明朝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前十年,由于皇帝年幼,张居正担任宰相,他成功地维持了隆、嘉两朝的稳定;随后居正去世后,皇帝亲自掌权,并且只选择那些温顺和善良的人作为宰相,他们专注于收取财富,这就是所谓的“醉梦”时期;最后,在四十六年清太祖公开起兵,占领了辽沈地区,使得明朝的事业变得不再可行,这标志着决裂。
神宗即位冲龄,不仅江陵出任大臣,还进行了一系列名实相符的改革,使得国家几乎达到强盛。然而,《明史》却断言:“明之亡,其实亡于神宗。”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指出,当年的万历丁亥(1587),虽然表面上看似平静无事,但实际上大明帝国已经走到了尽头。在这个时候,无论是励精图治还是安逸懒惰,无论是调和或者腐败,都无法在现实中带来发展。因此,我们只能将这个故事结束成悲剧性结局。万历丁亥年的记录,是一部失败的总结。
孟森在《明史讲义》中提到:“明之衰,其始于正、嘉以后,而至万历则更甚。”阎崇年则认为,“万历怠政长达20余年”,导致中央政府瘫痪、党争不断、国库空虚、边疆废弛,而且特别是在辽东努尔哈赤崛起的情况下,让辽东事态恶化。这一切都预示着清朝兴起,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不同的视角去审视那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