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国学小名士的墨宝
章太炎,字枚叔,号太炎、绛,后更名炳麟,生于1869年1月12日,在浙江馀杭的一个书香门第里。他的一生与国学、小学、文学和语言文字学紧密相连,他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早年受祖父及外祖的民族主义熏陶,通过阅读《东华录》、《扬州十日记》等书,不满于满清的异族统治,这种不满成为他一生的华夷观念基础。在晚清时期,他关注经、子之学,并初步确立对“今古文”界线的认识。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他曾为强学会捐款,与康有为通信,但因不满康有为倡言建立孔教,被迫离京返杭。
1898年春,他受张之洞邀请赴武昌筹办《正学报》,但不到一月即离去。他在沪任《昌言报》主笔,并发表了多篇文章,如《商鞅》、《弭兵难》、《书汉以来革政之狱》等。这段时间,他的排满观和古文经立场日益明确,在苏州出版了其著作《訄书》的第一版(木刻本),由梁启超题签。
1900年的义和团事件后,他参加了上海组织“中国议会”的活动,以挽救时局。在会上,他主张驱逐满、蒙代表,并割辫明志。此后几年间,由于政治原因他先后被捕入狱两次,一次是在1903年的“苏报案”,一次是在1913年的袁世凯政府期间。
出狱后的章太炎继续从事国學研究工作,並與梁启超合作創辦報紙。他對於國學有自己的見解,並在文章中提出了許多新意見。例如,《訄書》(又稱《訄書重訂本》,1906年出版)就是一個重要的作品,其中他結合了西方哲學與中國傳統文化來進行思考。此外,《國故論衡》(全称為《膏蘭室續稿·論衡·國故論衡》,1919-1927年間出版)也是他的另一大成就,它是一部系統性的漢語語言學專著,对於理解中國古代語言及其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晚年虽然他的活动范围有限,但仍然坚持读经并据此推崇传统文化。他曾说:“若夫天与上帝,则未尝有矣”,这表达了他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一种认同和尊重。章太炎的一生,是一个不断探索自我身份与国家命运的人生历程,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