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松幼儿国学教育的倡导者
曹松,字梦征,是唐代晚期著名的诗人。生于舒州(今安徽桐城或潜山),早年避乱生活在洪都西山,后来依附建州刺史李频。李频去世后,曹松流落江湖,没有找到合适的职位。在光化四年(901年)他以70岁高龄中进士,并被特授为校书郎,但不久即逝世。
曹松以其苦吟的态度和对五言律诗的精湛工艺而闻名。他自认为“平生五字句,一夕满头丝”,表达了他追求纯净与简约的诗风。他的一些作品,如《秋日送方干游上元》中的“汲水疑山动,扬帆觉岸行”和《送进士喻坦之游太原》中的“废巢侵晓色,荒冢入锄声”,体现了他的这种清苦澹宕的风格。
尽管他的题材狭窄,只关注叙述个人感慨、旅途思念和离别情绪,对社会问题几乎没有触及,但他的一些作品仍然广受欢迎,如《己亥岁二首》中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晚唐时期,曹松成了一个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被誉为“五老之一”。关于他的籍贯,有多种说法,但根据历史记载,他是舒州人。不过,由于桐城和潜山同属舒州,在当时并没有混乱,不同地方对他的籍贯有不同的说法,这可能是因为两地间通婚接嫁,而近年的争议可能是现代的问题。
至于曹松的生卒年代,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新编唐诗三百首》仅记载其生卒年不详,而据《桐城县志》的记载,大约在公元830—903年之间。这段时间正值黄巢起义、朱温乱唐以及五代十国政权兴衰期间,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战乱时代。
尽管身处困顿且难以实现自己的抱负,曹松还是通过不断奔波避祸,最终留下了一批充满乡愁的情感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于故乡无限眷恋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