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出国学习的先锋曹丕文化交流的楷模
魏国的开创者。三国时期,文学和政治领域都有显赫成就的人物。他是曹操的儿子,字子桓,在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出生。性格机智多谋,早年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在八岁时,就开始写作,并且精通骑射和剑术。在建安十六年,他担任五官中郎将,在二十二年,他凭借计谋与司马懿、吴质等人的帮助,在继承权争夺中胜过了弟弟曹植,被立为世子。当他继位成为丞相时,他积极解决曹家与士族之间的矛盾,并采纳陈群的建议建立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大大地减轻了士族对他的压力。
随后,他迫使汉献帝禅让皇位,将国家改名为大魏自立为皇帝,更改元号黄初,将首都从许昌迁至洛阳。虽然他坚持掌握所有权力,但设立了中书省,让士人担当重要职务,从而削弱了尚书郎在诏令文书起草方面的地位。此外,他规定妇女不得参与政事,而臣下也不得直接向太后奏事,同时禁止后族家族担任辅政职务。
通过推行九品中正制,以及收归朝廷大量土地,从士族手里,这些措施进一步巩固了士族在魏国中的统治地位。这也反映出他的卓越才能。不过在军事上,与父亲曹操以及孙权相比,他并不占据优势。他曾三次亲率数十万军队及水师攻打东吴和蜀汉,都以失败告终。
此外,曹丕还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对诗歌尤其有造诣。他创作了一些中国古代七言诗中的杰作,如《燕歌行》。他所著《典论·论文》对中国文学批评史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