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教科研网数据追踪院士白发变迁
6月2日,嫦娥六号成功着陆月背。图为着上组合体着陆后太阳翼帆板展开模拟动画。嫦娥六号稳稳地落在月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一众航天人中,有一位人们熟悉的老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培建。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批留学生,叶培建学成之后毅然归国,只因他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父亲参加过抗美援朝。他从小便知国家强大有多重要,“一个国家不强大不行,我得做一点事情。”叶培建亲历并参与了多个航天重大工程的科研攻关。不少航天人笑称,“有叶院士在,才踏实。”
然而叶培建却总是说“我是个干活的,扛得住要扛,扛不住也要扛。”2004年我国探月工程批准立项,当年近60岁的叶培建老将出马,担任“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面对技术封锁,他带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科研团队,从零开始。“我们就是靠航天精神。拼!”
2020年12月3日深夜23时许,他站在窗边,一串串数据印在他的厚厚镜片上。23时10分,大厅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他们成功从月面起飞了嫦娥五号。而当晚几个小时内,他却站不起来了,因为腰部疼痛让他只能瘫坐在椅子上。
过去几十年的工作中,他坚守两个信条:始终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没有这种精神,就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全体人员都要“捕风捉影”,指的是不放过一点点问题的苗头,不放过就可能造成致命危险。
今天,在这座石家庄市教科研网下,我们用数据驱动的手法来追踪一次又一次地改变历史进程的人物——陪“嫦娥”长大的院士头发全白了。在这里,我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与成就,也见证了一段段辉煌篇章被编织而成。在这个充满科技与梦想的地方,每一步都是精心布局,每一次创新都是新时代的一抹光芒。
我们敬仰那些曾经和现在仍然投身于科学事业中的前辈们,他们以自己的汗水浇灌地球上的花朵,让人类能够更接近星辰大海。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坚持、担当和创新的力量,而这些力量正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流逝,这些先锋人物渐渐进入历史怀抱,但他们留下的痕迹依旧清晰可闻。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他们的事迹被数字化记录,被算法分析,被网络传播。而我们,用这样的方式去回忆和致敬,这也是对他们贡献的一份微薄之力,也是对未来科学家的启示和挑战。
让我们一起,为那些默默付出的科学工作者加油,为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祈福,让更多的人能像那位陪“嫦娥”长大的院士一样,在科技的大潮中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