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古人笔墨的故事五大秘密解锁历史趣味之谜
《探秘古人竖书之谜:五大原因揭秘》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中国人习惯了用竖式书写,即从上至下,从左往右的方式。这种书写风格直到近代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而逐渐消失。不过,关于这一古老传统背后的故事和原因,我们是否已知晓呢?
首先,竹简上的书写是起源于竹木简牍时代。在那个时代,用绳子串联起来可以卷成册,所以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册”字。而打开卷轴时,一定要由右手执端,左手展开,这就导致了自上而下的、从右往左的书写顺序。
其次,从汉字特性和人的生理习惯来看,每个汉字都有明确的笔画结构。如果从右往左横写,那么当你正在写完一个字时,其它部分会挡住你的视线,不利于连贯流畅地进行下一笔。这与每个汉字末尾都是中下或右下的结构不符,更适合竖式书写。
再者,还有关于古人的尊卑观念。在这条纵向线路上,上面代表君父,而下面则代表臣子;正如“无出其右”的含义一样,将权力与尊贵等同于高处。
此外,有一些学者认为阿拉伯文和希伯来文也是如此,因为这些文字在石头表面刻制时,由于身体姿势限制,它们也倾向于从右向左方向进行刻划。
最后,并不是没有人质疑过这个传统。尽管有些人可能觉得这种方法不太方便,但为了保持传统,他们仍旧坚持下去。直到20世纪初期,我们才开始借鉴西方文化,与世界接轨,最终改变了我们的书写方式,使我们现在能够以横排、由左向右阅读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