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衡不被承认的12个朝代中的自然之声
我,许衡,出生于金卫绍王大安元年(宋宁宗嘉定二年、元太祖四年)的春日初三,位于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北鲁村。我的家族世代务农,但自幼,我便展现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天生的聪颖。我在七岁那年开始学习,并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就问过许多老师深奥的问题,这让他们惊叹不已。即便连换了三位老师,我仍然保持着好学的态度。
由于家境贫寒,我常常涉足百里之外借书抄书。在一次偶遇中,我发现了一本解释《书经》的书,便决心手抄回来细读。当时的战乱使我不得不逃难到徂徕山,那里的藏书丰富让我获得了王弼注释的《易经》。
尽管周围是兵荒马乱,但我坚持每日阅读,每晚思考。我认为纲常伦理国家一日不可废,如果上层领导人不履行这些原则,我们普通人也应该遵守这一点。这一点,在我的实际生活中得到了体现。当我赴河北大名府讲学时,由于我的恭谨执教,有很多求学者前来求教,并匾其斋为“鲁斋”,从此人们称呼我为“鲁斋先生”。
后来,当忽必烈受封于秦中并召请我为京兆提学时,我致力于广建学校。在他南征期间,当他返归怀庆时,只能送至临潼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