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花木兰豫剧演绎索海燕
在河南省近200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中,有一个成立于1999年的民营剧团,八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和江苏广大城乡,演出2500多场。他们由刚开始只能演出四五个剧目,到现在能演出20台不重样的大戏。从建团之初只有十几个戏箱的物资,发展到现在拥有90多个戏箱的演出装备。还清了筹建剧团时的数十万元借款,而且有了资金积累。这一幕,就是以青年表演艺术家索海燕为团长的河南海燕豫剧团。
自幼就是小戏迷
索海燕(图)是河北省磁县人,生于1967年。此地临近河南安阳,生活习惯同于豫北,老百姓爱看豫剧。索海燕自幼就是一个小戏迷,在上小学的时候,她就站在电线杆旁边听广播上的戏曲节目,全神贯注,如痴如迷,不忘吃饭。她1976年考入磁县戏校,这所学校招来的学生大多是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其中就有后来结成夫妻的冯顺英。
在这所学校里,他们懂戏会戏,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在这种环境中,索海燕练就了扎实的文武双全基本功。
1981年,她和冯顺英从磁县戲校毕业后,一起被分配到磁縣豫劇團当演员。1985年,一起调到邯郸市東風劇團。1992年,一起以尖子人才调到河南省濟源市豫劇團。1999年,他们又一起辞职,从濟源市豫劇團组建了自己的公司——合肥天鹅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并且担任外交事务团长的是她的丈夫冯顺英。
有幸拜师常香玉
自10岁开始,她一直等着见自己崇敬的人物常香玉老师。她终于在“梨园杯”全国豫剧 演唱大赛上荣获金奖,那一年6月,由常香玉老师亲手颁发给她。她激动得一句话也没有说出来,因为她知道,这对她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荣誉,也是一次宝贵机会,让她能够接触更高层次的事业世界。
后来,她听说常香玉设立了一项奖励优秀地方艺人的“香玉杯艺术奖”,心中涌起了参赛的心愿,但由于胆怯,没有敢贸然申请。当时的一位导师鼓励她:“机会是均等的,你符合条件去争取。”于是,她参加了第六届香玉杯艺术奖评选,并最终捧回了一份由杨尚昆题写杯名的金光闪闪“香玉杯”。
1998年的6月6日,是索海燕终身难忘的一天。这天上午,在郑州举行了一次收徒仪式,由常香玉收取其为徒。在此之前不久,他已经因为个人原因决定退出舞台生活,而将其精湛技术传授给下一代。他希望通过这个方式继续影响和帮助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也满足自己的内心渴望,即使退休也不放弃对音乐事业的情感依恋与投入。
创业伊始百事艰
对于一位年轻的小伙子来说,要成为某种意义上的英雄人物,无疑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但是在那个时代,当他决定踏上这一条道路时,他却发现前方充满未知,以及可能导致失败甚至破产的情况。他必须面对无尽的问题,比如资金问题、人员招聘问题以及如何保证质量不受损害的问题。他不得不用他的勇气和智慧克服这些挑战,并最终成功建立起一个强大的企业集团,以此证明自己的决心和能力。不仅如此,他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便适应不断变化的地球经济环境,使自己保持领先优势。一路走来的辛苦与挑战,只为了让更多人看到并尊敬他,而不是只是简单地关注他的名字或面孔。而当他终于达到了目标之后,那份成就感远比任何其他东西都要珍贵得多,它代表着所有努力付出的价值,以及每一步前进中的坚持与毅力。他知道,如果没有那些关键时刻选择相信自己,那么一切都不会发生,就像那首歌《潇洒走一回》中的歌词一样:“如果你想得到什么,就不要害怕去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