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爱情诗三百首中的许衡犹如流动的墨水在1209年至1281年的岁月里将自己的心血涂抹在千古长卷
许衡,金末元初的杰出理学家与教育家,他的足迹印记在1209年5月8日这一天,在新郑县城西阳缓里诞生。他的家族世代耕耘于土地之中,但许衡自幼便展现出了超凡的学问气质。在七岁那年,他就已经踏入了书香门庭,而老师们对他的赞赏与惊叹不绝于耳。每当讲解一段知识时,许衡总是会追问到底,以至于他的一位老师不得不辞职,因为无法满足这位少年好奇心的渴望。
随着年龄的增长,许衡更加沉迷于学习,无论是借书还是抄书,他都没有放弃过。他甚至在算命先生那里偶然发现了一本解释《书经》的宝贵文献,从而深入研究。这份坚持和毅力使得他即便是在动荡的战争年代,也能保持冷静思考,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天兴二年的蒙古兵临新郑之际,许衡并未放弃学习,而是选择逃难至徂徕山,这里的藏书室成为了他新的知识海洋。当时虽战乱频仍,但他依然坚持读书夜思,不仅如此,还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来。
后来的岁月里,许衡遍游鲁、魏之间,在柳城遇到了姚枢,从而接触到了程颐、程颢及朱熹等大师的大作。在苏门山居住期间,与窦默及姚枢共同探讨各种学术问题,其涉猎范围从经传、子史到礼乐、名物再到星历、兵刑等多个领域无所不包。
面对纲常伦理国家危机的问题,许衡始终保持着恭谨执教的心态,并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践行这些原则。他曾赴河北大名府讲学,因其严谨和求学生涯的人数众多,被尊称为“鲁斋先生”。
1254年,当忽必烈受封秦中的同时,召请许衡担任京兆提学一职。作为京兆提学,他致力于建立学校,使得郡县间广泛传播教育文化。当忽必烈南征时,尽管有许多人希望他留下,但最终仍旧送往临潼归乡,是为历史上一个著名教育家的辉煌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