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衡与三苏在自然之美中的对话1209年1281年
在那个充满变迁的时代,许衡以其坚韧不拔的学问精神和对理学深邃理解,在金末元初的风云之中崭露头角。他的生平如同一部丰富多彩的人生史诗,每一个细节都透着他那颗渴望知识、追求真理的心。
1209年5月8日,这个才华横溢的少年出生在新郑县城西阳缓里,他的祖籍是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北鲁村。由于战乱,许衡的家人不得不搬到新郑定居。在那个世道艰难时期,许衡家族虽然务农为生,但他的父母却鼓励他好奇学习,从小就展现出了超群脱俗的天赋。
七岁那年,他踏入了书房,对老师提出了质疑:“为什么要读书?”老师回答说“为了考科举”,但许衡并不满足于表面层面的解释。他总是迫切地寻求更深刻的问题,以至于连换了三位老师后,最后一个老师被他的聪明才智所打败,只能辞职离去。
长大后的许衡更加勤奋好学,由于家境贫寒,他常常借钱购买书籍,或是在远方的地方抄写经典。当时虽处在动荡不安之际,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地研读经典,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
1233年的天兴二年,当蒙古兵临新郑县城时,许衡与众人一起逃难,一路流浪至洛阳再返回故乡。此后,他辗转于鲁、魏之间,不断探索和研究哲学问题。在柳城期间,他得到了程颐、程颢及朱熹等人的著作,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启发。
最终,在苏门山的一次偶遇中,与姚枢及窦默共同讨论哲学问题,使得他的思想触及到了星历、兵刑、食货等诸多领域。尽管身处乱世,但他始终保持着对于纲常伦理国家责任感,为人们树立了一份榜样。
1254年的元宪宗四年,即将受封秦中的忽必烈召见并任命为京兆提学,那时候的教育界对此感到无比荣幸。而当忽必烈南征归来时,许衡又回到怀庆老家,将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人,让他们也能够享受到这份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