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元代四大名人中的许衡犹如明灯在历史的长河中照亮前行之路
许衡,元代的杰出理学家与教育家,其影响深远如同春风化雨,滋养了无数后来者。许衡于金末元初,在新郑县城西阳缓里(今辛店镇许岗村)诞生,祖籍怀庆路河内县沁北村(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北鲁村)。面对战乱,他的家庭不得不迁徙至新郑。
自幼聪颖好学,七岁便入学,并以超凡的求知欲望问津古籍。他的老师惊叹于其聪明过人,不仅连换了三位老师,最终因不能满足他深邃的问题而辞职。他在贫困中借书抄书,从算命先生那里得到了《书经》的解释,再次逃难到徂徕山才得一部王弼注释的《易经》。
天兴二年(1233年),蒙古兵临新郑,当时虽局势动荡不安,但许衡仍坚持不懈地学习和思考。在流离失所之间,他访问了鲁、魏地区,与当时学界大师交流思想,从程颐、程颢及朱熹等人的著作中汲取宝贵知识。后移居苏门山,与姚枢等人讨论各类问题,涉猎广泛。
许衡主张“纲常伦理国家一日不可废”,他在生活中也严格实践这一原则。在大名府讲学期间,因恭谨执教受众多求知者尊敬,被称为“鲁斋先生”。元宪宗四年(1254年),忽必烈受封秦中,便任命许衡为京兆提学,以促进教育事业发展。当忽必烈南征时,许衡返回故乡怀庆,不愿离开京兆的地方,他被留下继续传播知识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