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驱动河南豫剧打金枝演出分析索海燕的角色探究
在河南省近200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中,成立于1999年的民营剧团,以青年表演艺术家索海燕为团长,八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广大城乡,共演出2500多场。从最初只能演出四五个剧目,到现在能演出20台不重样的大戏,他们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建团之初只有十几个戏箱的物资,发展到现在拥有90多个戏箱的演出装备;从筹建剧团时数十万元借款,一转眼已有资金积累;他们还清了筹建剧团时借来的数十万元,并且建立起良好的声誉,在曾经演出的地方留下了深刻印象。
自幼就是小戏迷
索海燕(图)是河北省磁县人,从小就对豫剧情有独钟。她自幼是个文艺尖子,从小学开始,就喜欢听高音喇叭上的戏曲节目和锣鼓声。在她心中,那些声音代表着梦想与希望,她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豫剧表 演者。
1976年,她考入了磁县戏校,这里招收的是来自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其中就包括她的丈夫冯顺英。学校里的老师都是退休老艺人的精英,他们要求严格,对学生要求极高。在这种浓厚的艺术氛围中,索海燕练就了一身扎实的文武双全基本功。
1981年毕业后,她和冯顺英一起被分配到了磁县豫剧团,然后调至邯郸市东风剧团,再次调至济源市豫劇團。1999年,他们辞职组建了自己的海燕豫劇團。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辛奋斗,这对夫妻成为了当今社会最具影响力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者之一。
有幸拜师常香玉
上小学时,索海燕知道了一位名叫常香玉的人物,他在广播中一次次传达着她渴望听到的一种美妙的声音。她一直期待能够见到这位崇敬对象,最终在“梨园杯”全国豫劇大賽上遇见,并由常香玉亲手颁发金奖给她。这份荣誉让她的梦想得以实现,同时也激励她继续追求卓越。
后来,当常香玉设立“香玉杯艺术奖”并向其发出挑战时,她没有犹疑地报名参加评选,并最终获得第六届“香玉杯”的胜利。这不仅是对自己能力的一个肯定,也是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让她更加坚定地走上了自己的道路。
创业伊始百事艰
然而,即便如此,无论是在个人还是集体层面,都存在着巨大的挑战。当时的情形正处于低谷状态,使许多剧团都不景气,而作为一个新成立的小规模企业,更是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资金短缺、人才匮乏以及设备不足等问题。但是,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个充满机遇的时候,因为市场需求日益增长,对于质量好的产品和服务更感兴趣。而这个时候,有经验丰富且才华横溢的人才如同稀土一样珍贵,可供选择有限。此外,由于各方面资源紧张,每一步都需要谨慎而又勇敢,不断探寻新的突破点以保证公司持续健康发展。而对于像我们这样刚刚起步的小型企业来说,这是一个真正考验我们的时间,是决定我们是否能够成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