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国学网上陈寿又被重新发现了吗
陈寿,字承祚,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史学家。他的父亲陈式在诸葛亮时代因连坐而被判髡刑,但关于他是否为陈寿之父的说法并无确证。
陈寿少年好学,曾拜谯周为师研读《尚书》、《春秋》、《汉书》、《史记》,后来担任观阁令史,因不愿曲附权宦黄皓,被多次贬官。公元263年蜀汉被曹魏所灭,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张华赏识他的才华,将其举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
此期间,他编撰了《蜀相诸葛亮集》,上奏朝廷,因此功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后来,他致力于编写魏吴蜀的历史,最终成就了六十五篇的《三国志》,在当时即获得极高评价。
去世后,《三国志》得到了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人的赞誉,并由范頵请求采录流传于世。在当时,即使夏侯湛也曾尝试撰写《魏书》,但看到陈寿的作品后自叹不如,不再出版自己的工作。
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中认为:“唯陈寿三志,文质辨洽。” 陈寿对于史料取舍选择审慎谨严,其文字简洁明快。他不仅记录了三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情况,还包括文学艺术科技方面的人物,以及少数民族和邻国内政,如《魏志·倭人传》的重要性对日本古代历史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然而,对于陈寿作为一名史家的立场也有批评的声音,有指他曾向丁仪、丁廙索要立传费,但未能得到回应,也有人怀疑他在评述诸葛亮时可能存在私仇情绪。但这些都没有确切依据,而是来源于外界猜测或传闻。
历代评论家对他的评价褒扬有加:“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故治书侍御史陳壽作『三國誌』,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風化…” “近世之嘉士。”
总体而言,无论是从创作技巧还是历史价值上,都可以看出陈寿是一位卓越的人物,他留给我们的是一部影响深远且至今仍然广泛阅读和研究的经典文献——《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