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汉法治国重用汉人元朝军事与战争中的汉人英雄
忽必烈自幼接受汉文化的熏陶,深受汉人的影响。他渴望为天下大有作为,喜爱结交儒士和释道名流,对前代帝王事迹了如指掌,尤其赞赏唐太宗李世民得天下治国的业绩。因此,在他的成长及思想形成过程中,始终都有着汉文化的影子。在这方面,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汉人刘秉忠。
刘秉忠,以字仲晦闻名,是金国小吏出身后弃官出家的学者,与云海惮师一起北讲道,被忽必烈留在身边商议军国大事。刘秉忠博学多能,善于出谋划策深受忽必烈重视。由于刘秉忠的关系,对他产生兴趣后招来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到王府。西京赵璧与刘秉忠同年入幕,被称为秀才,让自己的妻子亲自为他做衣服以示宠爱。
忽必烈还让赵璧学习蒙古语,并翻译《大学衍义》,发挥《大学》思想,用以告诉封建皇帝如何治理国家,为忽必烈讲说常年不辍。此外,他还推荐了金朝状元王鹗等儒生,使他们进入宫廷,从而通过召见或推荐,将许多儒生招致麾下,即使隐居山林的大儒姚枢也被招来为忽必烈讲帝王之道。
1251年,当时兄长蒙哥即位成为大汗,让忽必烈负责漠南汉地军国庶事。这段时期,他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漠南邢州地区已经凋敝至极限,只剩五六百户居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刘秉忠提出要弄清楚原因,然后再采取措施进行治理。他建议先选贤任能、广开幕府、招揽天下贤才;同时减轻徭役、奖励农耕,以用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手段进行改革。
然而,这一计划遭到了蒙古贵族和守旧势力的反对,他们认为采用这种方式会丢掉祖宗成法。而姚枢则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即一方面继续实行旧法,一方面逐步推行新制,让人们慢慢习惯新的制度,最终获得蒙哥太汗的支持并实施成功。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在中国境内的地位,也消除了部分仇恨,同时增强了中央集权,使得元朝在东方扩张更加顺利。此外,由于这些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使得虽然存在争议,但最终仍然被接受并推行下去。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和完善管理体系,加快经济发展,为未来的征服活动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