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古代艺术一介汉人却帮忽必烈灭宋董文炳帮助南宋修史
董文炳,元初时期的杰出政治家,他的身份虽然是汉人,但在忽必烈眼中,他成为了灭亡南宋功臣中的佼佑。据说,忽必烈将董文炳尊称为“董大哥”,这不仅因为他在征战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更因为他年轻有为、老成持重,在元朝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早年时,董文炳以恩济威之名,与四十六名部下并肩作战,在大理一役中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份荣耀被忽必烈所赏识,从而引领着他跟随元朝最终走向胜利。在宋朝覆灭之后,董文炳不仅参与到了帮助南宋收集历史资料的工作中,而且还致力于修史事业。当时内部关于如何编纂史书的问题仍旧存在争议,但直到元顺帝时期,这些分歧才逐渐得到解决。
一部历史总是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心声,一部更是通过讲述治乱兴衰,让后人从其中汲取治国安邦的智慧与教训。赵宋王朝走向历史尽头,而记录其几百年的荣辱兴衰,却依然没有停止它前行。在南宋祥兴二年(1279),当国家覆亡,当国家文化面临考验之际,正如左路军主将、中书左丞董文炳对翰林学士李盘所言:“国可毁坏,不容忘记;国家千秋万岁,其遗风何去无踪。”因此,他坚定地提出了整理和保存这些珍贵文献的重要性。
宋代对于修史十分重视,他们设立了严密组织,并建立了一套健全的修史制度,最终编纂出了众多官修史籍,如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实录、国史和会要等。而私家撰写也成为一种流行现象,如《东都事略》、《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作品便是此类佳作之一。这一切对于保护这些珍贵文献,对于汲取历史智慧,对新朝进行古今稽察和定制,以及笼络汉族知识分子,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当伯颜班师返回后,任命董文炳留守临安城,并负责收集所有有关南宋的一切文献资料。但由于元政府对《宋史》的编纂工作拖延不进,由于内部意见各异,因此一直未能按计划展开。直到元顺帝登基后,将脱脱赋予主持修撰辽金两国及已亡去者三十五世至五十三世君臣传记之权,此乃天下奇观。但由於當時時間緊迫,只用兩年零七個月完成編纂,所以這段歷史記錄並不是那麼完善。不過,《宋史》以其宏伟壮观共496卷,被誉为二十五个皇家纪事中的最具盛名之一,它包括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以及列传255卷,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物画像和深刻的事迹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