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的十大吝啬鬼史上最能省钱的奇才
古来著名的吝啬之风,历经时空的更迭,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有其独特的反映。历史人物中,有些官员以其极端的节俭而闻名遐迩,他们在权力和财富面前既不慷慨,也不仁厚。以下是对十大最吝啬古代官员的一次重新盘点。
曹洪:三国时期曹魏重要将领,以节俭著称,其存储金钱之法曾被曹操赞赏,他即使身居高位也从未放松对金钱的管理。
王戎:西晋时期的大臣,因其过度吝啬,连自己的女儿结婚都要先借款,然后再还给女儿,这种做法让人感叹他的节俭到了何等地步。
李绅:南宋初年大臣,因严于律己,对家人的待遇非常简单,不愿意花费多余一分钱,即使家里有积蓄也不愿意动用。
张若虚:明朝初年的学者,以节儉著称,日常生活中极少消费,甚至连日常必需品也不例外,每月只花费不足百文。
邹浩:清朝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以一种叫“活字典”的方式存储书籍,从而减少了空间和成本,并且每本书都标记日期、价格,使他能精确计算每个字母价值换算成银两。
程懦:清朝康熙年间宦官,因性格狡猾、贪婪与吝啬并重,被封为福建总督,但他却对自己手下进行严苛管理,对家族成员同样如此,不肯轻易分出一分钱来助他们脱困或提高生活水平。
李光地:清朝末年的军事将领,以严厉无比著称,即便是在战乱频发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守护着自己的财产,不肯轻易用于战争或救灾,而是选择保存起来直到战争结束后再使用。
张廷玉:清朝乾隆年间内阁大学士,以艰苦朴素著称,一生致力于理财省吃,宁可削减私人享受,也不愿意增加国家负担,为此赢得了“四方皆知张公爱民”的美誉,但同时也是因为他的这种态度导致了国家对于艺术文化方面投资不足的问题被延续下去。
蔡珂:“蔡珂传”记载,该人物因其极端的节俭行为,如将老鼠死去后的尸体作为肥料,将柴火当作燃烧材料,让家庭成员穿着破旧衣物,是当时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故事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通过这些方法来最大限度地减少家庭开支和浪费,同时也展现出了他顽固坚持原则的人格特质。
10 .王象祥:“王象祥传”描述该人物在晚年由于身体衰弱,只好请人帮忙,但是为了避免浪费,他要求这位仆人把饭菜剩下的部分收集起来,并且要求这个仆人必须穿着破旧衣服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所有食物都能得到利用。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是低微的人们也得不到丝毫温暖,最终导致社会上的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